上海贵族宝贝sh1314 1937年秋晨,老周站在十六铺码头,麻绳在肩头勒出红痕。这个动作让穿卡其制服的码头监工挑了挑眉——昨天在公平路仓库,正是这副扁担让某个英国领事打翻了威士忌。
"老周,5号舱要卸棉纱。"工头把签条递过来时,钢笔在"淞沪会战"报纸标题上洇出墨团。老周却盯着自己草鞋,今早在杨树浦新打的麻绳底,此刻正与甲板上"民生公司"的船名牌形成微妙对比。他想起在宝山老家,私塾先生说:"长江口的汉子,要像吴淞炮台的砖——看着灰头土脸,骨子里都流着血。"
回到闸北棚户区,老周在煤油灯下拆开家书。信封里滑出张照片,穿学生装的少女站在外白渡桥头,背后是刚亮灯的上海大厦。这让他想起三年前在吴淞船厂,那个穿阴丹士林布衫的自己也站在同样位置,手里攥着被退稿的《论内河航运改良》。
当海关大楼钟声敲响卯时,老周正用桐油补帆布。油渍在蓝布衫上结成硬块,就像昨夜在杨树浦茶馆,那个留小胡子的日本商人在他酒碗里留下的银元。突然想起码头老把式的话:"上海滩的船工,要像黄浦江的浪——前浪推着后浪,但每朵浪花都有自己的方向。"
(因篇幅限制此处展示部分内容,完整文章将延续这条主线,通过1937年八一三事变、1945年抗战胜利等历史节点,展现航运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变迁)
爱上海419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