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城市观察】从法式面包到粢饭团:上海国际化社区的十年共生记

⏱ 2025-08-16 23:00 🔖 上海龙凤419 📢0

(首席记者 周晓)清晨7点的古北黄金城道,法国面包师皮埃尔和上海阿姨们排着同一支队伍。"他们教我认'老酵头',"皮埃尔指着刚出笼的粢饭团说,"我请他们尝可颂配酱油。"这条500米的街道上,26种语言的早安问候每天在此交汇。

这种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,是上海国际化社区发展的深层逻辑。市民政局2025年数据显示,全市73个国际社区已形成"三三制"人口结构(1/3外籍、1/3新上海人、1/3本地居民),社区共治参与率达82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碧云国际社区,这里中外居民共同设计的"文化日历",将端午节龙舟赛与圣诞集市编排在相邻周末。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
"融合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。"在联洋国际社区的"跨国妈妈会",记者见到了发起人小林由纪。这个由中日韩妈妈组成的育儿联盟,最近刚促成社区双语托育站的设立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"菜场翻译"项目——将各国菜谱转化成带拼音的采购清单。"意大利妈妈需要'番茄酱',"小林展示着多语清单,"上海阿姨要找'罗勒叶'。"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
教育领域呈现创新模式。浦东德国学校与周边公立小学开展的"同桌计划",让中外学生每周共同完成文化课题。记者采访时,孩子们正在用3D打印复原外滩历史建筑。"马克斯学会了用算盘,"德国家长弗里茨指着儿子的作品,"他的中国搭档能用德语介绍豫园。"
上海龙凤419
商业空间也在重塑。在田子坊新开的"地球灶披间",来自8个国家的厨师共用厨房研发融合菜。店主李薇向记者展示他们的招牌菜——用崇明金瓜做的"法式舒芙蕾"。"法国主厨坚持要加绍兴黄酒,"她笑着说,"结果成了最受欢迎的限定款。"

夜幕降临,记者在虹泉路韩国城目睹了特别一幕:上海爷叔们组团学习K-pop为社区晚会排练,而韩国年轻人正在隔壁教室跟沪剧名家学唱《罗汉钱》。这种双向的文化渗透,或许正是上海国际社区最动人的风景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