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梧桐区烟火录】巨鹿路158坊:当石库门遇上波西米亚灵魂

⏱ 2025-07-31 22:58 🔖 上海龙凤419 📢0

午后三点的阳光斜穿过法桐树影,在清水红砖墙上投下斑驳的光晕。推着28大杠自行车收旧货的老伯,与端着燕麦拿铁的插画师在弄堂口擦肩——这是巨鹿路158坊最寻常的风景。

建筑肌理里的时空叠印
园区中央那栋带巴洛克山墙的三层洋房,前身是1935年创立的鸿翔绸缎庄。如今二楼保留着当年的柚木柜台,展示的却是日本匠人手工烧制的赛璐珞眼镜。负责改造的比利时建筑师Luc说:"我们特意保留所有门楣上的'敦仁'、'崇义'字样,这些道德训诫与当代艺术产生的张力很有趣。"
爱上海最新论坛
午夜美术馆的狂想
每周六晚十点,地下室的"鼹鼠剧场"准时开幕。观众们坐在洗衣板上观看行为艺术:穿着旗袍的舞者用吴侬软语朗诵《尤利西斯》,头顶老式晾衣绳悬挂着正在滴水的真丝衬衣。剧场主理人阿布说:"我们想探讨的是上海主妇在洗衣机发明前的诗歌性。"
上海夜生活论坛
全球化的本土表达
芬兰咖啡馆"极夜"的特别之处在于:所有饮品都搭配一粒城隍庙五香豆。店主艾米丽展示着印有"沪语托福考试"的杯套:"阿拉教北欧客人讲'老克勒'、'小乐惠',他们教我们用桑拿桦树枝蘸盐喝咖啡。"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
流动的创作公社
三楼长廊的12间工作室实行"月租轮换制"。这个月可能是法国珠宝设计师的工作台,下个月就变成苏州绣娘的绷架场。香港摄影师陈在这里完成了《梧桐树下的七十二家房客》系列,每幅作品都叠加了住户老照片与当下实景。

当暮色染红老虎窗,弄堂深处传来手风琴声。穿着马海毛毛衣的姑娘们聚在天井里烤棉花糖,背景音是《蔷薇蔷薇处处开》的电子混音版——在这里,海派文化的基因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变重组。